【48812】洪洞大槐树
来源:爱游戏体育在线入口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7:08
元末明初,说山西安靖富庶,首要是指太原以南,即晋中、晋南、晋东南等区域。其时移民较多的太原、平阳二府,潞、泽、沁、辽、汾,也多在以上区域。至于其时的晋北、晋东等地,也仍是地多人少,比较荒芜的。所以,大槐树下的移民,不单单是移向华夏、西北和江淮,在省内不少当地也有移民迁居。比方,太原的薛氏、阳城的张氏、灵石的韩氏、五台的赵氏、平遥的王氏,等等,听说都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去的。
祁韵士是近代中国闻名的地舆学家,他写了一本《万里行程记》,书中谈到:“余世祖河东公,本大槐树下人,明初迁居寿阳。”本来寿阳祁氏是山西的一大望族,其鼻祖祁旺于元朝末年从洪洞迁居寿阳,生生世世务农,到第12代才出了“士子”。祁韵士是他家15世裔孙.致力于蒙古回部前史地舆研讨,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名誉。而祁韵士的第五个儿子祁隽藻,是道光、咸丰朝的宰相,战役时期。坚决主战,是林则徐的有力支持者之一。
就连控制山西30多年的阎锡山,也是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嗣。山西省政协编写的《阎锡山控制山西现实》一书,写道阎锡山本籍洪洞。阎锡山之父阎书堂逝世时,阎锡山所写的《哀启》中曾说:“先世于明洪武初,由洪洞县棘针沟迁居阳曲县坡子街,继而迁居五台县长条坡,终乃久居河滨村,遂隶籍五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是山西五台县人。在他所著《前史的回忆》中写道,听老一辈讲,我家祖上是几兄弟从洪洞迁居,落脚五台山下。永安村的徐姓属迁居鼻祖的第三分支之后嗣。到我这一辈是十九世孙。可见大槐树的传人中,的确出了不少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文明名人。 、
综前所述,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最初直接迁入地是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市。但是数百年间,山穷水尽,这一些当地的移民后嗣,又曲折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港台等地。特别是近几十年里,搬迁的浪潮此伏彼起。例如解放前的“走西口”、“下关东”、“下南洋”,建国后的城市知青“支边”、“上山下乡”,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省亲、久居,更使洪洞移民后嗣的脚印,踏遍了神州大地、天南地北。
明末吴三桂降清后,被封为平西王,他率战陕西、四川、贵州、新疆、云南等地,部下兵卒不少人是冀、鲁、豫移民的后嗣。因为不肯附逆,常常半途流亡,所以就有不少人散居在上述各地。
清王朝树立后,关外空无,土地荒芜,为了恢复出产,清政府再三鼓舞向东北移民,乃至实施“能招之一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的方针,所以“闯关东”的移民浪潮一向汹涌了数十年,并延续到民国年间,山东、河北等地搬迁到东北的移民有百万之众。其时移民最多的是山东沂水、黄县,日照、莒县、济宁、临清次之,其间沂水县十人之中有八九个到了关外。而这些区域恰是洪洞移民散布的区域,所以不少移民后嗣便转迁到东北区域。
大陆解放前夕,南京政府的一批军政要员随蒋家父子登上孤岛——台湾,阎锡山宗族也纷繁出国久居。比方,阎锡山的次子阎志宽和其女阎树榕久居美国;阎锡山的四子阎志敏、五子阎志惠,阎锡山的堂弟阎锡圻等纷繁迁居美国。其堂弟阎锡垌全家迁居台湾,阎锡垲全家分居于台湾和美国,堂妹阎慧静则随其老公薄以众留学法国。连阎锡山的外祖父曲成义,岳父五台县建安徐家,也有几十人去港、台以致国外久居。
近现代以来,跟着一次次移民浪潮,华工“下南洋”,去美国当劳工;留学生赴五大洲各国留学,军政要员及其后嗣迁居国外等等。所以说,移民后嗣遍四海并非夸大之词。
明代初年,朱明王朝大规划地从山西洪洞向各地移民,其直接意图当然是添加赋税,充分国力,但客观上远不止于此。它对中华民族的开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国前史上具有深远的含义。
明初洪武、永乐年间,经过几十年的移民活动,全国人口遍及添加了,然后大幅度的提高了出产力。依据官方的计算,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国有1065.43万户,5987.33万人。永乐元年(1403年)有1141.58万户。6659.83万人。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到永乐元年(1403年),只是过了22年,全国就添加了76.05万户,672.50万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时,全国计算的人口是6054.58万人,这个人口数比元代的极盛时期,元世祖大统一年代的5365万人,约添加700万人。其时不只全国人口遍及添加,并且各区域的人口逐步趋于平衡。例如,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到万历六年(1578年)的185年中,山西省的人口除大批迁出外,因为人口天然添加的原因,约添加了20%的人口;河北省的人口因为大批地迁入,再加上原有人口的天然添加,共添加了两倍。洪武二十六年,河北省人口比山西省少315.98万人,到了万历六年,河北省人口比山西省只少2.57万人,可以说根本上接近了。而这时全国除遥远省份外,内陆各省如浙江、江西、山东、河南等,人口都在500万以上,湖广、陕西400万以上,四川300万以上,人口数量大体上趋于平衡。
在以农业出产为首要出产方式的明代,人口添加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出产力的开展,大批少地和无地的农人对土地的渴求得到满意。再加上国家有意扶持、奖赏的方针,极大地影响了农人开荒种田的积极性。河北省宛平县召城里弓齐通,从山西灵石迁来,短短几年就开垦“荒地三百亩”;藁城张台甫,从山西代州迁来,带着儿子张满、张记,没过几年,也“垦田千余亩”。从全国的状况看,据《明实录》的计算,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耕地面积不过180多万顷,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添加到366万余顷;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又添加到387万余顷。跟着耕地面积的添加,各种农作物的产值也大幅度的提高。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后军都督府陈述说:彰德、广平、台甫等地移民598户,计收谷、粟、麦300余石,棉花183万余斤。二十八年(1395年)又陈述说,彰德等四府,屯田38l顷,屯租233万余石,棉花502万余斤。又据《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征收赋税的米、麦、豆、谷达3270多万石,比元代每年征收的121l万石添加了近两倍。并且,因为赋税收人的添加致使许多府、州、县升格。如元末残缺、苍凉不胜,被新任知府截下一个城角作府城的扬州,也在洪武八年(1375年),以每年十几万石的税收,由劣等府升到了中等府。
明朝初年,尽管蒙古控制者的剩余实力被赶到荒芜的沙漠中,但明朝的边防地并不是稳固和和平的。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霸占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循漠北,可他仍保有相当大的实力。其“引弓之士不下百万”,“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并常常派兵南下打扰,以图东山再起。后来,蒙古贵族又分裂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更是不断侵扰明帝国的边境。为反抗蒙古剩余实力的侵袭,明政府付出了巨大的价值,除沿边防地个边防重镇外,还得不断地出动戎行北伐蒙古,然后耗费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如永乐年间,明成祖北征,其间一次就用骡子34万匹,兵车17.75万余辆,民夫23万余人,运送粮食37万多石。
屯田戍边,自汉代以来便是我国防卫边远当地的一项重要办法,而以汉武帝屯田戍边,防范匈奴为最模范。明初,因为兵祸灾疫,土地荒芜,国力匮乏,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屯田戍边”的主张。喜欢自诩为汉高祖刘邦的朱元璋,早就赏识汉代的屯田戍边方针,他说:“屯田以守要害,北驭夷狄之长策”。并常常用赵国李牧、汉初赵充国屯田戍边的案例教育群臣。不久他就命令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到山西布政司,宣扬募民军屯的工作。从前文所述明初山西的17次移民中,有两次是到边远当地屯垦戍边的。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冯胜、傅友德比及山西募民参军,屯田于大同、东胜,树立了16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又征调山西马步官军2.66万人到塞外筑城屯田。
应当说,明初的屯田戍边办得很不错。老大众应募军屯,叫做军户。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平常屯田自给,战时参军交兵。因为所产粮食既充军粮,又当官饷,所以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担负。据计算,明洪武年间全国戎行180万人,按其时规则的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那么就会有120万军士参与屯田。大约共开荒89万余顷。所交税粮数目也不小,据史书记载,最多的一年是永乐元年(1403年),收粮达2345万斤,占到当年国家所纳税粮的43%,可见其时屯田戍边的成果之大。难怪朱元璋拍着胸膛夸下海口:“养兵百万,不费大众一粒米”。
至于对蒙古剩余实力的抵挡,屯田戍边的作用就更显着了。洪武年间,朱元璋沿边设关,分地屯守,并常常派兵反击,大破元兵,收到了“漠北扫平”的作用。永乐年间,朱棣严守边防,屯田自固,“峻坦深壕,烽堆相接”,并四次亲征鞑靼,然后消除了边患。但是永乐之后,放松了屯田戍边,边防就松弛下来,以致发生了“土木之变”。永乐皇帝朱棣身后只是25年,即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就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蒙古族的瓦刺抓获。当瓦刺军押着明英宗攻至北京城下的时分,闻名的民族英雄、兵部尚书于谦,带领京师军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京师保卫战。尽管,这位民族英雄后来被复辟的明英宗杀害了,但他却留下一首万古永存的诗歌《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燃烧若寻常。肝脑涂地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跟着洪洞移民后嗣走向全国各地,使地域之间的联络加强,然后扩展了人们的社会交往,促进了各地的科技交融。移民到了新区域后,必定带来自己本来的日子方式和出产技术,然后优化出一些新的科技成果。例如,河北省万历年间的《广宗县志》记载,广宗县的老大众有十分之七是从山西迁去的,故:“晋唐遗风”,这便是“男力稼穑,女勤织纺”。山西是周代“叔虞封唐”的当地,当地男耕女织的出产日子方式,天然随洪洞移民流传到河北。而河北宣化区域的科技交融就更显着了,因为当地为边远当地重镇,为明代九个边城重地之一,所以此处全国各地移民都有。所以,这儿的“土木匠自山西来,巾帽工自江西来”;而其他匠人由外地迁来的就更多。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各有才有所长,他们互相切磋,工艺大有改善。
体现在科技交融方面的还有一个试种水稻的故事。现在的人们津津有味天津的“小站大米”,但是明代初年河北北部根本不种水稻,天津周围苍茫碱地更不能种粮食。后来有一个外地迁来的移民,提出开沟引水洗碱种稻的主张,所以当地官府招集新来的移民屯田种稻,成果‘一亩产稻四五石。后来又扩展开荒规划,得地18万余亩,招流散3000户,派战士2000人一同屯种。经过兴修水利,洗碱种稻,使当地的粮食种类添加,产值也不断提高。
除了移民们自发地沟通出产技术外,明代各级政府还大力安排大众学习先进的出产技术。据明代人召坤著《实政录》记载,其时山西省榆次、太原等地的民间纺织习尚很盛,省府就安排了十几名教官,训练全省的木匠,教他们制作纺车、织布机。又传令各县衙门,催促乡官们把无事的妇女造册报官。然后用官库的银子买下棉花,每家发放一斤,掌印官按簿挂号,催促妇女们学习纺织。一起还拟定了赏罚办法。所以,一年之间,有上千家学会纺织。不到两年,全省妇女纺纱织布蔚成风气。
明初华夏等地的移民,既有来自山西洪洞的,也有来自江淮一带的,还有“山后沙漠”的。这一些当地除“山后沙漠”外,都有较高的文明造就,山西金元以来即为戏剧之乡,而江淮自宋代以来就文明昌盛。跟着移民们的杂处同居,文明沟通自但是然地就扩展了。其时,南边的秧歌传到了北方。秧歌又名插秧歌,本来产生于盛产水稻的淮河两岸,是民间插秧时节、喜庆丰盈或男女欢恋时的一种歌舞方式。跟着移民的活动,秧歌也流传到北方,特别是山西的晋中、晋南一带。山西至今仍有太原秧歌、河东秧歌、武乡秧歌、临县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等等。每到节庆时分,大众就闹起秧歌来。其节目有《王小赶脚》、《绣花衫》、《小姑贤》等等。方式言简意赅,充溢日子情味,大众又称其为“耍耍戏”。
东北的“蹦蹦戏”也传到了关内。山西、河北早年有一种歌舞叫“落子”,即“莲花落”,开端是几个人手持一尺多长的“霸王鞭”,缀以几枚铜钱,或摇着“莲花落”,即用绳子连在一同的七个竹板,边舞边唱,煞是风趣。而东北的“蹦蹦戏”,又称“奉天落子”,曲调生动天然,拿手体现日子。这两种歌舞活动,腔调附近,方式类似,在移民们的传播下,结组成当时的一种剧种——评剧。近年来,河北省评剧团表演的《杨三姐告状》,以电影艺术传播到全国,深受广大观众的喜欢。
令人惊讶的是,洪洞移民竟把晋南的戏剧传播到江苏徐州。明末清初,黄河两岸的蒲州和同州,产生了一种新的戏剧叫山陕梆子,又称“乱弹”或“桄桄子”。元末明初这个剧种的雏形,就由洪洞移民传播到江淮流域,江苏徐州盛行的梆子戏即由此而来。时人于道钦写了一本《江苏梆子戏概述》,谈到江苏“丰县蒋门、蒋花架子(艺名)约生于乾隆十年,系由洪洞县迁来,寓居蒋家楼,会戏300余出。他还通晓音乐,自备衣箱、乐器,教授过众学徒”。今后蒋花架子的徒子徒孙们,如李科、蒋狗皮领子、许钱为、黄景坤等,又在江苏、安徽办科班收学徒。仅丰县1-00年来,就办了100多个科班,培养出艺人2000余人,鼓手、乐工1000人。江苏梆子和蒲州梆子不只在乐器、唱腔、配乐办法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并且许多剧目都是相同的,如《反徐州》、《破洪州》、《杀狗》、《小姑贤》、《薛刚反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