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2024年GDP跨上5万亿元台阶!
来源:爱游戏体育在线入口 发布时间:2025-04-04 00:28:10
2024 年是安徽发展史上具备极其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台阶。粮食产量836.9亿斤,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增速居工业大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增速快于全国。
全省经济提高速度逐季攀升、持续向好。出台落实“两重”“两新”政策配套举措,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136个、总投资2747亿元,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设备购置投资提高14.6%,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汽车、家电等销售550.6亿元。
开展“徽动消费促进年”行动,推出皖美消费新场景100个,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1.1%,快递业务量突破60亿件、升至全国第7位。文旅消费快速回升,接待国内游客和旅游花费均创历史新高。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新开工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48个、比上年增加36个,制造业投资提高13.3%、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 增长。制造业技改投资提高20.4%、高于全国12.4 个百分点。
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3. 5%、高于全国11.6个百分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8.3%、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
支持科学技术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超过900亿元。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兑付资金77.7亿元、惠及企业2.6万家。
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走在世界前列,“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
九韶内核软件、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多语种智能语音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8.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5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加快形成。
我省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全力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启动建设,聚变能园区全面开工。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80%以上的省科技攻坚项目由企业牵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达81.3%。扩面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惠及企业1.2万家。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7500亿元,增长20%以上。
省属高校与新兴起的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点占比升至64.9%。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实现16个市全覆盖。
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3.6%、提高0.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16.1%、提高2.1个百分点。汽车产量继续保持40%以上增长、达357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4.5%、达168.4万辆,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集成电路产量增长47.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81.4%。光储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居全国第3位,AI产业发展评价居全国第6位。安徽产业向新发力、向智而行,新质生产力发展脉动强劲。
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健全“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工作机制,“一链一策”推动十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筹建首批10个省级先导区。
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突破千万台,工业云平台应用率升至全国第3位,中国建造(安徽)互联网平台上线试运行,新增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8943户。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达1.2万亿元。
零基预算、“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科技金融等改革创新举措获国务院综合督查通报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为全国样板。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均升至全国第9位,“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23. 6%。整车出口量跃居全国首位,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
我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文旅、港航、煤炭等重点领域重组整合取得重要进展,省属企业投资新兴产业超过500亿元。实施民营龙头企业倍增行动,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1.6%。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全国首个省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开发区产业用地基本实现“标准地”供应。
加快发展耐心资本,新备案天使投资基金27只、创业投资基金148只,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获批实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增至184家、居全国第7位。
推出新一轮营商环境提升举措,329个高频涉企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申请材料免提交,我省全域纳入240小时过境免签停留区域。创业安徽建设持续深入,新增创新创业孵化载体155个,新登记经营主体121.3万户。
深入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加快发展产贸融合、贸易数字化转型等新模式,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4%,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增长11%。
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06家。组建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全省对外投资增长12.3%。合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获批、全年开行班列909列,新增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条,口岸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12.7%。
首批10个零碳产业园区启动建设,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261万千瓦、总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PM2.5平均浓度35.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2%,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2%,均好于年度目标。
我省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持续优化。牵头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攻关项目7项,共建首批12家创新联合体。居民服务“一卡通办”事项扩大到78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扩大到176项,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开通运行。
完善长江(安徽)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实施一批水生态保护、水污染治理等重大工程,沿江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我省持续增强全省各区域发展动能。开展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协同攻坚,新开工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62个,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省6.7个百分点。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实施,合淮、合六、合滁合作园区加快建设。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高质量推进,区域联动、业态融合效应明显增强,黄山、池州、安庆、宣城四市规上服务业营收合计增长16%、高于全省7个百分点。
强化城市增长极作用,推进43个城市片区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45个,通过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我省人才、资金、技术净流入态势进一步增强。
我省增强基础设施保障和支撑功能。全省智能算力达1.6万P、增长130%。池黄高铁、宣绩高铁、池州机场改扩建投入运营,高速公路实现“县城通”。现代水网工程加快建设,“引江济淮”全年共调水4.75亿立方米,过闸总吨位1.3亿吨。
城镇新增就业75.95万人,创历年新高,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4%。新增405万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
我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加快江淮粮仓建设,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54.6万亩,生物育种实验室启动建设。加快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0个,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2.6%。扎实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新增精品示范村211个、省级中心村850个。积极稳妥推进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整省试点,完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39.8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新市民。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94%的农村人口。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平均营收超百亿元。
我省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88万千瓦,陕电入皖特高压工程开工建设。
全面推开排污权交易改革,顺利实施分布式新能源市场化交易试点,全省“双碳”管理一体化平台基本建成。
开展皖北地区空气质量提升攻坚,推进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治理农村黑奥水体1653个,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扎实整改,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有效整治。
我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投入567亿元办好民生实事。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开发政策性岗位21.1万个,“三公里”就业圈实现社区全覆盖。
我省启动实施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全省新增博士点23个、硕士点90个。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开诊,新布局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7个,25所县级公立医院新晋三级医院。亳州、黄山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我省建立家庭育儿补贴制度,新增托位4万个。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5万户。
我省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亮点纷呈。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郎溪磨盘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华龙洞人被证实为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
“中国好人”上榜人数保持全国第一。建成投用600个公共文化空间、182 个口袋体育公园。
我省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有效处置,保交房项目完成94.9%。
2024 年是安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台阶。粮食产量836.9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增速居工业大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增速快于全国。
全省经济增速逐季攀升、持续向好。出台落实“两重”“两新”政策配套举措,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136个、总投资2747亿元,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设备购置投资增长14.6%,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汽车、家电等销售550.6亿元。
开展“徽动消费促进年”行动,推出皖美消费新场景100个,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1.1%,快递业务量突破60亿件、升至全国第7位。文旅消费快速回升,接待国内游客和旅游花费均创历史新高。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新开工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48个、比上年增加36个,制造业投资增长13.3%、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 增长。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0.4%、高于全国12.4 个百分点。
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3. 5%、高于全国11.6个百分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8.3%、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
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超过900亿元。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兑付资金77.7亿元、惠及企业2.6万家。
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走在世界前列,“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
九韶内核软件、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多语种智能语音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8.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5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加快形成。
我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全力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启动建设,聚变能园区全面开工。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80%以上的省科技攻坚项目由企业牵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达81.3%。扩面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惠及企业1.2万家。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7500亿元,增长20%以上。
省属高校与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点占比升至64.9%。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实现16个市全覆盖。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3.6%、提高0.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16.1%、提高2.1个百分点。汽车产量继续保持40%以上增长、达357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4.5%、达168.4万辆,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集成电路产量增长47.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81.4%。光储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居全国第3位,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居全国第6位。安徽产业向新发力、向智而行,新质生产力发展脉动强劲。
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健全“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工作机制,“一链一策”推动十大新兴起的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筹建首批10个省级先导区。
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工业网络站点平台设备连接数突破千万台,工业云平台应用率升至全国第3位,中国建造(安徽)网络站点平台上线试运行,新增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8943户。规上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达1.2万亿元。
零基预算、“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科技金融等改革创新举措获国务院综合督查通报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为全国样板。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均升至全国第9位,“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23. 6%。整车出口量跃居全国首位,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
我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文旅、港航、煤炭等重点领域重组整合取得重要进展,省属企业投资新兴起的产业超过500亿元。实施民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倍增行动,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1.6%。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全国首个省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开发区产业用地基本实现“标准地”供应。
加快发展耐心资本,新备案天使互助基金27只、创业投资基金148只,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获批实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增至184家、居全国第7位。
推出新一轮营商环境提升举措,329个高频涉企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申请材料免提交,我省全域纳入240小时过境免签停留区域。创业安徽建设持续深入,新增创新创业孵化载体155个,新登记经营主体121.3万户。
深入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加快发展产贸融合、贸易数字化转型等新模式,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4%,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增长11%。
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06家。组建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全省对外投资提高12.3%。合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获批、全年开行班列909列,新增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条,口岸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12.7%。
首批10个零碳产业园区启动建设,新增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1261万千瓦、总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PM2.5平均浓度35.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2%,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2%,均好于年度目标。
我省深度融入国家发展的策略,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持续优化。牵头实施长三角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体攻关项目7项,共建首批12家创新联合体。居民服务“一卡通办”事项扩大到78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扩大到176项,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开通运行。
完善长江(安徽)经济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支持政策,实施一批水生态保护、水污染治理等重大工程,沿江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我省持续增强全省各区域发展动能。开展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协同攻坚,新开工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62个,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省6.7个百分点。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实施,合淮、合六、合滁合作园区加快建设。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高质量推进,区域联动、业态融合效应显著地增强,黄山、池州、安庆、宣城四市规上服务业营收合计增长16%、高于全省7个百分点。
强化城市增长极作用,推进43个城市片区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45个,通过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我省人才、资金、技术净流入态势进一步增强。
我省增强基础设施保障和支撑功能。全省智能算力达1.6万P、增长130%。池黄高铁、宣绩高铁、池州机场改扩建投入运营,高速公路实现“县城通”。现代水网工程加快建设,“引江济淮”全年共调水4.75亿立方米,过闸总吨位1.3亿吨。
城镇新增就业75.95万人,创历年新高,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4%。新增405万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
我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加快江淮粮仓建设,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54.6万亩,生物育种实验室启动建设。加快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0个,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2.6%。扎实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新增精品示范村211个、省级中心村850个。积极稳妥推进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整省试点,完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39.8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新市民。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94%的农村人口。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平均营收超百亿元。
我省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88万千瓦,陕电入皖特高压工程开工建设。
全面推开排污权交易改革,顺利实施分布式新能源市场化交易试点,全省“双碳”管理一体化平台基本建成。
开展皖北地区空气质量提升攻坚,推进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治理农村黑奥水体1653个,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扎实整改,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有效整治。
我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投入567亿元办好民生实事。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开发政策性岗位21.1万个,“三公里”就业圈实现社区全覆盖。
我省启动实施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全省新增博士点23个、硕士点90个。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开诊,新布局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7个,25所县级公立医院新晋三级医院。亳州、黄山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我省建立家庭育儿补贴制度,新增托位4万个。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5万户。
我省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亮点纷呈。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郎溪磨盘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华龙洞人被证实为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
“中国好人”上榜人数保持全国第一。建成投用600个公共文化空间、182 个口袋体育公园。
我省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有效处置,保交房项目完成94.9%。
2024年是安徽发展史上具备极其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台阶。粮食产量836.9亿斤,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增速居工业大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增速快于全国。关键词◆新台阶快递业务量升至全国第7位 全省经济提高速度逐季攀升、持续向好。出台落实“两重”“两新”政策配套举措,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136个、总投资2747亿元,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设备购置投资提高14.6%,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汽车、家电等销售550.6亿元。 开展“徽动消费促进年”行动,推出皖美消费新场景100个,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1.1%,快递业务量突破60亿件、升至全国第7位。文旅消费快速回升,接待国内游客和旅游花费均创历史新高。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新开工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48个、比上年增加36个,制造业投资提高13.3%、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制造业技改投资提高20.4%、高于全国12.4个百分点。 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3.5%、高于全国11.6个百分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8.3%、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 支持科学技术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超过900亿元。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兑付资金77.7亿元、惠及企业2.6万家。关键词◆新突破一批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走在世界前列,“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 九韶内核软件、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多语种智能语音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8.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5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加快形成。 我省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全力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启动建设,聚变能园区全面开工。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80%以上的省科技攻坚项目由企业牵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达81.3%。扩面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惠及企业1.2万家。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7500亿元,增长20%以上。 省属高校与新兴起的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点占比升至64.9%。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实现16个市全覆盖。 人才兴皖工程深入推进,新增高技能人才41.7万人。关键词◆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