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下的守望 故事里的中车
来源:爱游戏体育在线入口 发布时间:2024-03-06 06:07:01
夕阳的余晖静静地挥洒在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苍翠的梧桐树下,年过花甲的他依然像往常一样,手捧盖碗茶,倚在藤椅上听着新闻节目,每每听到有关中车眉山公司的讯息,他总是面露微笑,仰望着随风而动的梧桐叶,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
七十年代初,仅仅只有十七岁的李水清就以下乡知青的身份从城市来到了崇仁,成了眉山公司较早的一批创业者。从铸钢车间第一台造型机的安装到砂处理线的落成,从第一副砂箱的搬运到第一台混砂机的运转,几乎都留下过他忙碌的身影。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以后,为了掌握砂型铸造技术,他和工友们不远千里到其它同行企业学习取经。然而,铸造却是一门颇有学问的行业,开工第一天,他所在的手工芯班就遭遇了干不出活来的窘况----砂芯不是脱不了模就是散砂,工友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也不例外,但他很快就冷静了下来,思维敏捷的他一边向齐齐哈尔远迁过来的前辈们请教经验,一边结合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分析原因。经过几番尝试,他和工友们终于掌握了规律,大家一起艰难地组装出了八个铸件。1975年,当从德阳红旗钢厂运回的即将报废的钢包,第一次在这里倾倒出滚滚钢水时,在场所有人都热血沸腾了,他更是激动得满眼泪花。八个铸件,代表着眉山公司从此开启了生产铁路货车整车的历史征程,同时也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铁路货车生产的空白!从那时起,他彻底扎根在了这一个地区。也是从那时起,他习惯了在工作之余,置一把藤椅,坐在小院的梧桐树下尽情呼吸着充满了许多活力的乡村气息……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春潮滚滚,面对着眉山公司“调结构、提技术、保质量、上产能”的多重压力,他和工友们没有退缩,而是坚定信心与困难掰起了手腕。1989年,眉山公司与缅甸国家铁路公司签订了65辆米轨车合同----这不仅是对眉山公司生产能力的检验,更是国家赋予眉山公司助力振兴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重要使命。已是铸钢造型准备工段段长的李水清,深知缅甸车项目的重要意义,大到生产组织,小到辅材制备,几乎都亲力亲为。哪道工序有问题了,他就耐心排查,寻找对策,有时候常常为解决某个问题废寝忘食,加班加点更是成了家常便饭。那时候,工友们开始亲切地称他为“水清师傅”。在水清师傅的带动下,工友们不屈不挠,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搏击,最终顺利完成了米轨转向架生产任务。不久后,在一阵长长的鞭炮声中,65辆米轨车走出国门……
时光荏苒,2010年,铸钢业务板块刚刚完成造型、扣浇工艺平面大改,就遭遇了铁路货车市场寒冬,为发展,眉山公司发力船舶配件市场开拓。新的领域,客户真正的需求的交期很短,产品质量发展要求也高,艰巨的任务面前,关键时候又是李水清站了出来。当时的他已经是铸钢工艺组的质量主管,同时也是我的师傅,习惯了在一线工作的他放弃了办公室的舒适环境,顶着高温到现场参与生产。师傅循循善诱使我们很快掌握了锚链轮的生产要领。除此之外,师傅还每天第一时间跑到后工序查看铸件的质量状况,并针对一些复杂的质量上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工艺改进措施。那段时间师傅的脸色很不好,后来才知道,他因为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而患上了重感冒,白天在现场指导我们工作,晚上下了班才到山头的小诊所打点滴。在他的帮助下,一批批饱含艰辛的铸件陆陆续续交付到了用户手中……
2015年,新一轮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号角在中车眉山公司吹响。面对着日益严峻的市场形势,师傅忧心忡忡,常常在工作之余和我们讨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记得他常提起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工作一定要求真务实,凡事要看长远一点,企业的未来还得靠你们。”金秋时节,师傅正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回到了山脚的农家小院。每一次相逢,师傅都要询问公司的发展状况;每一通电话,师傅都叮嘱我们要坚定信念,多为企业着想;每一次路过他家,总能看到师傅坐在梧桐树下,手捧一杯茶,听着新闻节目里有关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信息。尽管师傅已经白发苍苍,但茶余饭后,他总要在公司的生活区走上一圈,感受着这里的点点滴滴。偶尔遇到熟悉的工友,他满带笑意,亲切畅聊,直到夜幕收起最后一丝晚霞……
虽然现在师傅已经搬离小院住回了城里,但每次经过小院时,在那株梧桐树下,我彷佛依然能清楚看到他的身影,目光坚定,望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