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体育在线入口微信公众号
股票代码:833881

公司新闻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公司新闻

西宁晚报·数字报刊

来源:爱游戏体育在线入口    发布时间:2025-01-13 03:31:52

  近年来,多起造谣案件被查处,造谣、传谣的行为边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卖惨”行为是否属于网络谣言?传播谣言的红线在哪里?又该如何从法律角度辨别谣言并规制这一现象呢?

  “我自幼被亲生父母抛弃,之后被养母捡回家养大。一场火灾中,养母的亲生女儿不幸去世,养母精神失常后被养父抛弃,如今我带着养母艰难度日……”这是网络主播“小小努力生活”肖某在直播中的“悲情自述”。在某次直播中,肖某及3名同伙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

  表面上,这种“卖惨”行为是吸引流量的营销手段,实质上是通过传播虚假信息非法获利,属于网络谣言的变种形式。网络谣言,指利用互联网传播未经证实或虚假的信息。依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该条以列举的形式规定了谣言的几种类型。现实中,网络谣言最重要的包含以下几种方式:

  社会热点类谣言。发生热点事件时,经常有人趁机编造谣言,利用公众的广泛关注进行传播,以达到蹭流量的目的。如今年2月,杨某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在某网络站点平台用“小学生寒假作业遗落巴黎厕所”短视频造谣学校,并以“失主”舅舅身份摆拍、直播到书店购买新作业送给外甥,对相关学校造成不好影响,扰乱公共秩序。杨某随后已被公安机关予以行政处罚。

  突发事件类谣言。该类谣言比较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校园安全、自然灾害等,行为人可能借助AI工具生成相关谣言并在多个账号投放,其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关注度高,且极易引发群众恐慌情绪。如网民齐某为博取关注,下载了往年外地发生水灾的视频,编造嫁接出“暴雨导致水灾”谣言在网络站点平台发布,造成不好社会影响,被公安机关予以行政处罚。

  名人八卦类谣言。这些谣言往往涉及个人隐私、情感纠葛等敏感话题,不仅侵犯了名人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公众的价值判断。如某演员“移民并转移资产”的谣言在网络转发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名人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

  政治阴谋类谣言。该类谣言往往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敏感话题,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和煽动性。如今年1月,孙某、李某等人为达到博取关注和提高楼盘销量等目的,编造传播“义务教育改革缩短学制”“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南京在玄武区试点”等谣言信息,造成不好社会影响,扰乱公共秩序。

  健康养生类谣言。造谣者打着“科学养生”的旗号,传播未经证实的健康知识或治疗方法,从“神奇食物治愈百病”到“独家偏方包治包好”,不仅误导了公众健康观念,还可能让人错失治疗良机。

  谣言的破坏力主要源于其传播性与隐蔽性。通过社会化媒体迅速扩散的谣言,不仅会误导个体认知,还对社会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严重损害法治秩序和社会信任。

  我国法律对谣言传播者设立了多层次责任,从民事责任、行政处罚,再到刑事追责,构成了全方位的法律规制体系。

  传谣者传播虚假信息,可能侵害当事人的名誉权。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不实信息可能涉及受害人的私人生活、工作关系等,通过夸大、扭曲或编造事实,使公众对受害人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评价,对受害人身心健康造成不好影响。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对于因传播谣言导致的财产损失或精神伤害,受害者有权通过法律途径提起赔偿。赔偿范围不仅包括直接经济损失,还涵盖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一些造谣行为形成规模后还可能引发网暴,《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实施网络暴力行为,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受害人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除名誉侵权外,一些博主通过谣言圈粉并借此推销劣质商品,从而获取高额利润。根据我们国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经营者一旦被认定存在欺诈,消费者有权向商家提出“退一赔三”的赔偿请求。

  除了承担民事责任外,造谣者还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根据《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六条规定,利用互联网实施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违反社会治安管理,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在我国,谣言传播行为若扰乱社会秩序,将直接引发行政责任,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散布谣言的行政处罚方式包括拘留、罚款等。此外,《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和法规也强调,不得散布网络谣言,否则将面临行政处罚。

  当谣言的传播超出一般扰乱秩序的程度,影响区域扩大并引发难以处理的后果时,行为人还将面临更加严厉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别的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别的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导致非常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不仅是对谣言行为本身的规制,也是对互联网空间秩序的强有力保护。

  针对侮辱、诽谤造谣的行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也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此外,网络谣言还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有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等寻衅滋事行为的,构成寻衅滋事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也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以及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平台应当为用户更好的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保证所提供的内容信息合法。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以及侮辱、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内容的信息。一经发现违法内容,平台应立马停止传输、保存记录并向有关部门报告。该规定赋予平台对内容信息的审查和处理责任,要求其及时采取比较有效的措施,防止违法信息进一步传播。如果平台未能履行这一义务,将可能对扩大的损害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我国网络安全法同样要求网络运营者应当对用户发布的内容信息进行监督和管理,若平台未能有效监督用户发布的内容信息,甚至放任不实信息传播,将与谣言传播者一同承担侵权责任。


          版权所有:爱游戏体育在线入口-爱游戏网页版-爱游戏体育平台赞助马竞 Copyright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2020030534号-1 | 网站地图